今天是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平台首页 >>%E9%80%9A%E7%9F%A5%E5%85%AC%E5%91%8A

陈志: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着力解决两大问题

发布时间:2019-02-13 10:45:06 来源:甘肃省农业机械学会 点击次数:4588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部分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意见》要求“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并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20年,农机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主要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无机可用”问题基本解决。

到2025年,农机装备品类基本齐全,重点农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实现协同发展,产品质量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和技术供给基本满足需要,农机装备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那么,我国农机装备产业如何实现这两个目标呢?

 

2019年1月19日,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国农业机械化展望大会”上,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主席、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作了《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的报告,他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机装备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路径措施。

陈志会长介绍,我国已成为农机装备第一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国内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90%的市场需求,产业规模凸显,但增速放缓。

据统计,2018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2700亿元,增幅1%;传统农机产品产量持续下滑,主营业务与利润增速放缓;发展速度低于机械行业其他子行业,企业经营压力加大。

目前,我国农机装备发展环境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机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国际化竞争加剧。

在新的形势下,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1. 行业结构散乱

目前我国农机装备产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小散乱弱”。“小”表现在企业单体规模小;“散”表现在行业集中度低;“乱”表现在同质化竞争严重;“弱”表现在盈利能力弱。

2. 创新能力薄弱 

(1)研发投入少。企业以逆向开发为主,产品开发动力不足。

(2)基础共性、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共性技术研发碎片化;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少;农机专用材料开发少;基础数据积累不够。

(3)产学研用协同不够。创新主体不突出,各创新单元互动性差;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脱离市场;资源投入多部门并行,统筹协调主导作用下降。

(4)农机与农艺融合不足。我国农艺繁杂多样,更新快;农艺注重产量,忽略宜机性。

(5)整机-零部件不平等。整机主导,零部件依附;零部件企业难以介入产品设计。

3. 产品质量欠佳

(1)低价格竞争。企业为争夺市场,降低成本;材料零部件以次充好;减少配置;大马拉小车现象突出。

(2)制造工艺落后。企业生产设备老旧,加工精度差;随意减少工序;技术工人不足。

(3)质量把控不严。企业缺少检测手段;缺少试验验证;生产一致性差。

导致的后果是产品故障率高、作业效果不佳、安全环保性能差、服务体系不完善。

4. 品种种类缺失

(1)小麦、水稻、玉米等主粮生产装备多;北方平原地区用农机装备多;种植业机械装备多;小功率、中低端农机装备多;单体农机装备多。

(2)棉油糖果菜茶等作物生产装备少;南方丘陵山区用农机装备少;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机械装备少;大型化、高端农机装备少;高效复式作业农机装备少。

5. 制造水平不高

(1)制造装备落后。高端先进装备应用少;部分企业手工作坊式生产;加工精度差,自动化程度低。

(2)生产工艺研究少。设备间配套性不好,利用率低;作业工序孤立,影响效率;生产作业标准难以真正实施;新材料新工艺推广应用滞后;数字化生产在极少数企业应用;难以实现柔性生产。

(3)检测手段落后。将市场当试验场;虚拟验证能力弱;试制试验、验证手段单一,以整机田间作业验证和台架模拟验证为主;验证方法、规范和标准不完善。

(4)产业工人培养不够。产业工人技能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差;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措施不够。

6. 企业管理粗放

我国农机企业的管理比较粗放,大部分以“人治”为主;供应链管理能力差;品质把控落后;现场管理水平低;产品一致性差。

结合《意见》对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建议措施,陈志会长将其总结为两大方面。

1. 合理的产业结构

(1)资本结构。构建国有、外资、民营的多元化资本协调发展结构,通过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跨行业资本进入农机装备产业。

(2)行业结构。鼓励大型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互促互补。

推动先进农机技术及产品“走出去”,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3)区域结构。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布局和区域地势特点等,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以优势农机装备企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农机装备均衡协调发展。

(4)产品结构。拓展产品种类,提升技术水平,满足全程全面机械化需求。提高关键零部件自给率,加快关键技术产业化。

推进农机装备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健全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提升零部件和整机的安全性、环境适应性、设备可靠性以及可维修性等试验测试和鉴定能力。加大基础专用材料与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力度,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

2. 科学的创新体系

(1)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开展高端农机装备工程化验证,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强化国家项目的创新导向作用,最大程度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进企业间、整机-零部件企业间协同研发。

(2)高等院校侧重于前瞻性技术预研。加强基础研究,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做好基础数据收集整理,搭建大数据平台。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体系;鼓励农机人才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农机装备高端人才。

(3)科研院所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的输出。组织大型攻关项目,搭建联合研发平台,牵头制定行业标准。

(4)实现技术与经济相统一。科学合理规划产品结构,既考虑先进性,又考虑适用性;突破高端技术“瓶颈”,但不是盲目发展高精尖产品。

研发适合国情、农民需要、先进适用的各类农机,既要发展适应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大中型农机,也要发展适应小农生产、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以及适应特色作物生产、特产养殖需要的高效专用农机。

(5)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品牌建设,加大对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字体: 】 【添加收藏】 【关闭窗口
 
QQ在线咨询
咨询电话
0931-8736332
0931-8889292